名维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球员动态

文章内容

奥运会经费怎么筹措-奥运会资金短缺问题

tamoadmin 2024-09-09
1.举办08奥运会我国花消的经费数目是?2.高二历史题,如果巴西办奥运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经济组织,请说理由3.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申办过程4.奥运常识5

1.举办08奥运会我国花消的经费数目是?

2.高二历史题,如果巴西办奥运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经济组织,请说理由

3.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申办过程

4.奥运常识

5.后奥运经济:北京准备好了吗

举办08奥运会我国花消的经费数目是?

奥运会经费怎么筹措-奥运会资金短缺问题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运营费用均接近20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运营费用达到了24亿美元。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运营费预算曾几度发生变化。

最初,北京奥申委提出的预算为16.25亿美元。随后2003年,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维尔布鲁根表示,这个数字调整为17亿美元。

2005年8月,北京奥组委副于再清表示,北京奥运会的总预算为23亿美元,这23亿美元的资金将不会依靠国家拨款,主要的来源是国际奥委会约10亿美元,剩下的13亿美元将主要依靠组委会通过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合作伙伴、赞助商和供应商以及门票销售等来筹集。

事实上,对于北京为这场体育盛会而作的投入,早有测算。

2003年出版的《北京奥运经济 研究》一书透露,根据北京申奥报告财政预算和北京“十五”的数据显示,对奥运总投入将达2800亿元人民币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900亿元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余150亿元将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该书是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主编的。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这些数字并非一成不变。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副部长余小萱曾透露,在北京奥运投资的预算方案中,环境治理的投资资金作过调整,从450亿元增加到570亿元。

承建压力

北京市一直在强调树立“节俭办奥运”的观念。北京市曾对奥运会场馆建设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曾投入最大的国家体育馆“鸟巢”经过瘦身,成本从预算38.9亿元减少到了23亿元。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用钢量也从最初的4900吨减至4300吨。

不过,预算的压力仍然困扰着承建单位。一些奥运场馆的施工企业由于预算固定,在材料成本等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因此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

由于“水立方”用的ETFE(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薄膜成本很高,不久前,承包单位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项目经理孙洪庄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原造价为10亿元的“水立方”成本控制压力加大。

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办公室主任徐波今年1月对此表示,确实有个别场馆可能出现施工企业的实际支出高于投标预期的情况。但他们对承建单位履约有信心,同时也在加强对投资的成本控制。

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相关人士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将使奥运场馆的建设费用严格按照投资概算进行控制。

按照,今年北京奥运会全部比赛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要在年底前完成,以确保23项测试赛举行。

国际奥委会罗格也曾表示,他并不担心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出现财务问题。他认为,北京奥运会运营百分之百会盈利,至少也能保证收支平衡。

对于北京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罗格认为,这要由中国和中国人民自己来决策,而且中国人民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也将从中受益。而这些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计算得清楚的事。

高二历史题,如果巴西办奥运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经济组织,请说理由

极有可能向世界银行

(1)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生产性,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世界银行是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配合进行的,大体要经过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项目执行与监督五个阶段。在项目执行与监督中借款国及其具体项目单位负责项目的执行,世界银行负责对项目的执行过程实施监督与检查,确保项目按协议执行,保证的合理使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要职能就是对成员国进行资金融通。但是,这种融资与一般的商业不同,具有较为苛刻的条件和鲜明的政策性。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金融领域重要的协调和仲裁者,对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和干预。

综上原因。巴西举办奥运会是属于一种商业性,而非国家政策性。因此向世界银行的可能性更高

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申办过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是年10月,英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申请于伦敦举行第14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战火刚刚熄灭,各国正忙于战后工作,申请主办的出仅伦敦一家。英国轻易地获得了主办权。战争虽已结束,但战争留下的创伤仍到处可见。生活困难,经济萧条,各行各业亟待恢复。伦敦也不例外,英国不少人反对在当时困难情况下承办奥运会。英国奥委会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四方奔走,克服重重困难,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还兴建了奥林匹克村,修缮了一些体育场馆,使运动会准备工作如期完成。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不修奥林匹克村,运动员被安置在军营、学校,甚至私人家中。由于食品缺乏,许多参赛代表团都得自备食品,包括主食和副食,如中国代表团就从国内携带了大米、副食(包括粉丝、榨菜)及罐头等食品;有些国家还向伦敦奥运会筹委会捐赠了一些食物。

奥运常识

奥林匹克运动 (Olympic Games)

ào lín pǐ kè yùn dòng

简介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沟通,使各国人民之间能相互了解,让奥林匹克主义普及全世界,维护世界和平。它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体现,这样的传播在奥运会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它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其产生有以下的背景。

编辑本段顾拜旦让奥林匹克运动变成了现实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888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庆祝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 寄给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绪。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 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1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79名正式代表中选出15人任第1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由于首届奥运会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很不完善,但它却是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编辑本段奥运发展历史:艰难的探索(1894-1914)

遵循着一定的时间周期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各国人民,服务于世界和平,这种做法在19世纪末遇到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其实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的工业革命,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将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思想方面,固于各自小天地的长期束缚,人们还难以理解奥林匹克思想,对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在体育方面,正在发育的现代竞技运动与体操运动尖锐对立,体育界四分五裂,门户之见根深蒂固,派别之争频频出现,举办世界性的大型综合运动会既无先例,也缺乏经验;尚不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远不能满足奥运会的需要。就奥林匹克运动本身而言,新生的国际奥委会本身还不成熟,除体操、滑冰和赛艇外,其他运动项目尚无国际组织,国家奥委会尚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奥运会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奥运会设项不稳,每届项目有所不同,主办者可临时增减项目(如首届奥运会的赛艇和帆船比赛,因天气不好而取消,临时增加了一项100米自由泳比赛),项目内容重复(第2届奥运会体操个人全能由双杠、单杠、吊环、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竿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项目组成)。其次,运动场地缺乏统一标准,不仅跑道长度不同,有333.33米(1896年奥运会)、500米(1900年奥运会)、536.45米(1904年和1908年奥运会)、383米(1912年奥运会)几种,而且场地的设计也不统一, 如首届奥运会用"U"形跑道,第2届奥运会使用草地赛场。最初的游泳比赛在天然水域内进行。第三,比赛缺乏必要的规范,如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每届都不相同,举重和摔跤无体重分级和时间限制,度量体系混乱,时而英制,时而公制;组织者可擅自临时改变比赛日程;裁判多由举办国人员担任,执法难以公正;各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不一致,奥运村尚未建立,运动员住宿地分散而混乱。奥运会也没有固定期限,短则10天 , 长则五六个月。第四,经费紧缺。首届奥运会因为资金短缺,几至半途而废。紧接着连续3届奥运会因资金问题,不得不与商业博览会联合, 成为博览会的陪衬。

1908年伦敦奥运会是奥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出现了脍炙人口、强调参与的奥林匹克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竞技运动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英国奥林匹克理事会由国际奥委会的英国委员和英国各单项体育协会的代表组成。这种人员结构,为其他国家奥委会的构成提供了范例。这届奥运会各项比赛的技术性工作,从制定赛制、编排赛程到选派裁判、组织比赛均由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这为后来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管理奥运会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 ,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的组织结构已现雏型, 各自职责相对明确, 从而确定了奥林匹克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阶段即将结束时,第5届奥运会于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其参赛成员国的数量比第1届翻了一番,运动员人数增长了75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这一时期, 奥林匹克组织发展迅速,国家奥委会成员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至60个,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达到24个。1926年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由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代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此后, 国际奥委会逐渐摆脱技术务,开始更多地关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形成了三大支柱互相配合的组织体系。

1920年出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这一时期奥林匹克思想的重要进展, 它与"重在参与"相辅相成,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

奥运会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工程建筑、电子设备和通讯中大量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1932年用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第一次在奥运会上非正式使用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仪,运动会场设置大屏幕记分牌,出现自动打印机网络等。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组委会用**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完整的记录。首次奥运闭 路电视转播也在此时开始。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运动员业余身所引起的冲突,许多运动员因此而受到处罚,如曾3次参加奥运会、获得9枚奖牌、被记者称为“超人”的著名芬兰长跑选手努尔米因接受补贴,被视为“职业运动员”,无缘参加1932年的奥运会。此外,随着奥运会影响的扩大,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将其作为政治工具的意图日益暴露,这在1936年由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所举办的冬、夏两届奥运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口号内容

奥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称奥林匹克口号。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格言是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Henri Didon)在他的学生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鼓励学生们时说过的一句话, 他说:“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口号的希腊语是:“citius,altius,fortius."

口号渊源

顾拜旦借用过来,将这句话用于奥林匹克运动。1920年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认为奥林匹克格言,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使用。此后,奥林匹克格言的拉丁文“Citius,Altius,Fortius”出现在国际奥委会的各种出版物上。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6个字,但其含义却非常丰富,它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另一信条

奥林匹克运动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信条:”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这句名言来源于1908年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一次宗教仪式上宾夕法尼亚主教的一段讲话。顾拜旦解释说:”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

2005年6月26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发布仪式上,北京奥组委宣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 dream)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英文主题口号。

北京奥组委对这个主题口号进行了解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北京奥组委认为这个主题口号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为贵”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想与追求。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这个主题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主题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北京奥组委认为,英文主题口号“One world Onedream”句法结构具有鲜明特色。两个“One”形成优美的排比,“World”和“Dream”前后呼应,整句口号简洁、响亮,寓意深远,既易记上口,又便于传播。中文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将“One”用“同一”表达,使“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主题更加突出。

历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中英文对照

1896年 1 希腊 雅典 Athens

1900年 2 法国 巴黎 Paris

1904年 3 美国 圣路易斯 St. Louis

1908年 4 英国 伦敦 London

1912年 5 瑞典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1920年 7 比利时 安特卫普 Antwerp

1924年 8 法国 巴黎 Paris

1928年 9 荷兰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1932年 10 美国 洛杉矶 Los Angeles

1936年 11 德国 柏林 Berlin

1948年 14 英国 伦敦 London

1952年 15 芬兰 赫尔辛基 Helsinki

1956年 16 澳大利亚 墨尔本 Melbourne

1960年 17 意大利 罗马 Rome

1964年 18 日本 东京 Tokyo

1968年 19 墨西哥 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12年 20 德国 慕尼黑 Munich

16年 21 加拿大 蒙特利尔 Montreal

1980年 22 前苏联 莫斯科 Moscow

年 23 美国 洛杉矶 Los Angeles

1988年 24 韩国 汉城 Seoul

1992年 25 西班牙 巴塞罗那 Barcelona

1996年 26 美国 亚特兰大 Atalanta

2000年 27 澳大利亚 悉尼 Sydney

2004年 28 希腊 雅典 Athens

2008年 29 中国 北京 Beijing

2012年 30 英国 伦敦 London

历届奥运会口号

一九八四年 美国 洛杉矶 Play part in History 参与历史

一九八八年 韩国 汉城 Harmony and Progress 和谐、进步

一九九二年 西班牙 巴塞罗那 Friends for life 永远的朋友

一九九六年 美国 亚特兰大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entury 世纪庆典

一九九八年 日本 长野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flower as one 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二零零零年 澳大利亚 悉尼 Share the Spirit 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二零零二年 美国 盐湖城 Light the fire within 点燃心中之火

二零零四年 希腊 雅典 Welcome Home 欢迎回家

二零零六年 意大利 都灵 An Ever Burning Flame 永不熄灭的火焰

二零零八年 中国 北京 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二零一零年 加拿大 温哥华 从海洋到天空的比赛

后奥运经济:北京准备好了吗

随着2008年奥运会日趋临近,北京的“奥运经济”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体育场馆、交通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绿化改造进入冲刺阶段,各大商家也摩拳擦掌,为争食数以千亿计的“奥运蛋糕”做好了各种前期投入。

这种大规模投资让北京的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2003年以来,奥运经济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贡献已超过每年2个百分点。2006年北京经济增长率达12%,连续第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房价也节节攀升。而根据奥运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大规模的投资高潮会出现在奥运会举办前的两年内,所以2007年北京经济很可能更上一层楼。

但欣喜之余,也引发了人们对北京面临风险的忧虑。毕竟,15天风光过后,奥运主办城市甚至承担了30年债务的情况,真实发生过。而纵观现代奥运史,几乎没有哪个主办城市完全摆脱了所谓“后奥运经济风险”。

“蒙特利尔陷阱”的幽灵

加拿大蒙特利尔体育中心是当地居民永远的骄傲,它已成为奥运史上最富象征性和纪念性的标志建筑之一。但同时,这座建筑也承载着蒙特利尔居民心中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

16年那届奥运会,实际投资完全失去控制,花费了24亿美元,超出预算近20倍。体育中心的建设投资超出预算6倍,工期一拖再拖,以至于最初构思的用电钮操纵顶棚,将其变为室内运动场这一设计,直到1985年还未完成。

这届奥运会被称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蒙特利尔纳税人的噩梦”,亏损达10亿美元以上。奥运会后,蒙特利尔公民承担了一个新的税种——奥运特别税,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还完16年欠下的债务。而此时,体育中心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体育场顶棚需要更换,蒙特利尔市政当局仍需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

它还给蒙特利尔公民留下了长期的心理阴影,使得市民不愿再为耗资千万的重大体育比赛提供资金,这在200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举办权问题上表现得极为明显。2005年1月,国际泳联剥夺了蒙特利尔市的举办权,因为该届世锦赛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内仍存在1460万美元的财政缺口,而加拿大联邦又明确表示不可能拿出钱来支持蒙特利尔。蒙特利尔组委会负责人、59岁的德罗什因此备受指责。同年2月2日,被压力压垮的他在自己的灰色奔驰车中饮弹自杀。

在积极争取和斡旋之下,蒙特利尔最终于2月10日重获举办权。7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于30年后再次出现在蒙特利尔体育中心。相信那一刻,许多人都会想起那个奥运史上的专业术语——蒙特利尔陷阱。

蒙特利尔的遭遇震惊了全世界,以至于主办奥运会成为令人生畏的难事,鲜有人问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年洛杉矶奥运会。其筹委会彼德·尤伯罗斯,被公认为是“创造了另一个奥运会纪录的人”。在既无补贴,也不能增加纳税人负担,同时还不能发行**的情况下,尤伯罗斯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商业手段——出售电视转播权、寻找企业赞助商、租让营业权、预售门票、压缩开支等等,用5亿美元顺利地举办了奥运会,还史无前例地盈利2.5亿美元。

奥运经济自此初现端倪,奥运主办权成了受追捧的对象,奥运会也从此成为一个诱人的大蛋糕。

正当人们已逐渐淡忘“蒙特利尔陷阱”之时,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却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它的记忆。冬奥会后,长野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后奥运综合征”的经济减速。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下滑了30%,创下了211家企业破产的纪录,其衰退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后日本大衰退时的全国平均水平。

同样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近50年来,希腊可能是承办奥运会的国家中最小的,却偏偏承办了“9·11”后的第一届奥运会。雅典奥运会的昂贵和对安全的要求可谓历史之最。应该说,雅典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荣耀。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雅典奥运会在安全费用方面的支出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近6倍,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50倍。虽然希腊将奥运会的预算从23亿欧元增加到57亿欧元,仍无法填补日益失控的开支。根据希腊负责奥运事务的文化部代部长佩特拉里亚女士的言论,雅典奥运会的总开支可能是160亿美元,几乎是提高后的预算的3倍。

巨额开支直接导致希腊在2004年的预算赤字高达6.1%,比欧盟规定的最高标准超出两倍还多。希腊近期已承认,举办奥运会的成本“短期内”不可能收回。尽管面临欧盟多次施加的压力,希腊至今也没有公布其对雅典奥运会补贴的具体数额。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每个雅典居民至少要为这15天的狂欢承担10年以上的债务。

难以摆脱的“奥运低谷效应”

自年洛杉矶奥运会引入商业化运作以来,奥运会主办城市悲惨到蒙特利尔那般境地的确实相当罕见。然而奥运史上还诞生了一个情况类似只是程度略逊于“陷阱”的专业术语——奥运低谷效应。这一效应鲜有主办城市能够避免,即便是悉尼,一个主办了被国际奥委会前萨马兰奇称赞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的城市。

所谓“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结束后,受需求不足制约,举办地出现的经济不景气现象。奥运经济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学界将其分为前奥运阶段、奥运阶段和后奥运阶段。

在前奥运阶段,由于奥运场馆和其他基础建设投资的大幅增长,经济发展相当强劲,特别是在奥运举办前两年内。在奥运阶段,由于人流的大量涌入,带动了强劲的消费需求,经济也因此生机勃勃。但在后奥运阶段(一般是奥运结束后的3年左右),经济却常常出现衰退,步入低谷。

“最成功”的悉尼奥运会,其奥组委在奥运会结束后将筹备经验编辑成文字,以3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国际奥委会,创下了奥运史上将奥运主办城市经验作为知识产权出售的先例,但它也未能避免“奥运低谷效应”。有人笑谈,如果悉尼奥组委晚两年出售经验,在资料中加入对悉尼为何陷入“奥运低谷效应”的分析和总结,那么价格至少可以再翻两番,雅典奥运会的损失也会小很多。

在2000年奥运会结束之后,悉尼所在新南威尔士州的GDP增长率便出现小幅下滑,直到2003年仍未有明显起色。投资大幅下滑,房地产业衰退也很明显。1993年到1999年,悉尼的房价持续上升,城市房价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主场馆周边地区的房价甚至在3年内就翻了一番,平均年增长率接近40%。而奥运会之后,房地产市场即出现大幅度下跌,一片萧条,延续了两年有余,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样尴尬的还有体育场馆利用情况。拥有11万个座位的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在2002年只举办了8场比赛,2003年稍好一点,1月至10月共举办了24场各类比赛,观众总数为近87万人。网球中心则除了每年1月份的Adidas国际锦标赛,很少有其他重要的比赛可以举办,最后不得不与穹顶体育馆、中心争夺本来就少之又少的舞会、音乐会等活动。水上运动中心则靠举办嘉年华和公司活动为生,平均每年亏损300万澳元。体育场馆附近的旅馆,平均入住率只有30%。

在商业上比较成功的1992年的巴塞罗那、1996年的亚特兰大,也都出现了“奥运低谷效应”,尽管其经济衰退不能全归咎于奥运因素(尤其是巴塞罗那,当时西班牙全国和整个欧洲都出现了经济衰退)。

即便是被公认为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赛后头两年未出现明显“奥运低谷效应”的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其经济增长率也在1990年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同时,奥运会前对汉城(首尔)新区的开发热潮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直到1992年房地产价格才出现下降趋势。1995年后,下跌更为明显,许多项目由于资金短缺而被迫中断施工,或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委托给第三方处理。1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让其缩水30%至70%。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奥运会主办城市在规划阶段就已有意识地规避“奥运低谷效应”,但仍未获得一个完美的结局。规避此效应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面临潜在风险,北京可否创造奇迹?

“奥运低谷效应”源于奥运投资需求膨胀所带动的远期需求急剧萎缩。而根据北京市发改委预测,2004年至2010年的7年内,北京市投资总额将超过15000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奥运会前几年完成。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北京也不例外,投资需求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北京经济的稳定增长。

北京奥运会总投资预计超过350亿美元,占到自1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包括北京奥运会)投资总额的43%以上;奥运需新增建设等直接投入超过170亿美元,占同比的48%以上,是雅典奥运会的2.1倍。而且,近几届奥运会都出现了严重超支的情况,北京也不容乐观。而“后奥运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奥运会的直接投入和奥运会需要的新增投入占总投入偏高。

历届奥运会数据显示,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比值越接近1,主办城市产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比值是0.923,赤字高达15亿美元;莫斯科奥运会的比值为0.8,赤字达到6.91亿美元;雅典奥运会该比值为0.916,当年希腊的财政赤字上涨0.7%。而北京奥运会直接、间接投入比率高达0.94,比奥运史上经济风险最严重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还高0.2个百分点。比照历史,确实让人为北京捏一把汗。

北京市目前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建筑业、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化工业和房地产业,这6大行业的GDP合计占了北京经济总量的44.3%以上。同时,这些行业产业关联强度高,其中4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超过了国民经济产业间的平均影响力。而根据悉尼在奥运会后的行业统计数据,建筑业增长速度由奥运会前的1.8%下降到奥运会后的-0.18%,降幅高达1.9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由奥运会前的增长0.34%变为奥运会后的下降0.02%;金融业由奥运会前的增长0.27%变为奥运会后的下降0.03%。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北京奥运会后,必将引起北京经济的剧烈波动。

牛气冲天的股市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虽然奥运会主办国通过举办奥运会赚到钱的少之又少,但该国的产权投资市场却总是在奥运会前后呈上升趋势。在过去11届奥运会中,主办国的股票指数在奥运年之前的12个月里平均增长25%,在最近6届奥运会中,所有主办国的股票市场在奥运会之前的一年都取得了收益,其中韩国(1988年)、希腊(2004年)和美国(1996年)三届奥运会的增长数分别达到90%、29%和33%。目前,中国股市的日益泡沫化越来越明显,一旦投机者忙于抽逃资金,北京奥运会后的投资下降会比预期的更快。

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主办国在赛前两年内都会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中国2007年前4个月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5%,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长达到25.5%,投资消费比达到70%以上。如此高的投资消费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很可能出现下滑或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期。

宏观经济遭遇流动性过剩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今年前4个月,我国城乡消费价格水平上涨了2.8%,3、4两个月物价连续上涨,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前4个月的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4%,说明大量过剩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业。当房地产金融占主导的时候,一旦遭遇经济收缩就会发生资金“雪崩”。

而且,据中国GDP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经济中周期的平均波长为8年。从中周期波动角度分析,2004年是该轮经济周期的波峰,按照波长8年推算,2008年中国将进入周期性衰退阶段。这对后奥运经济风险具有“放大效应”,很可能将加剧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国民经济下滑的速度。

用历史经验比照北京,可能并不准确。中国是个大国,经济规模远超希腊。而北京作为首都,也会得到全国的鼎力支持,类似加拿大联邦不肯为蒙特利尔市承担1460万美元财政缺口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中央和北京市已对“后奥运经济风险”展开了积极应对。在“节俭办奥运”的号召下,北京将部分奥运体育场馆分布在高校,对“鸟巢”主体育场等场馆建设进行了“瘦身”。中央也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调控,在今年两会的《工作报告》中,200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被定为8%左右,而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0.7%。虽然各大研究机构纷纷指出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留有余地,但这种有意的调低向地方传递了严格控制经济过度增长的信号。北京市将2007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定为适度的9%。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很可能像韩国一样,借助奥运东风迈入长期经济高增长的快车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经验不重要。纵观奥运史,会发现除了技术性因素之外,奥运会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规避“后奥运经济风险”就越有效。这是因为以为主操办奥运会的国家往往“好大喜功”,在运作时会用一些行政的、非市场化的手段,导致赛前“烧钱”、赛后“低谷”。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常强调“别太在乎财政赤字”的希腊批评道:“投资在学校、医院、公路或者其他能更好产生商业利益的基础设施上,直接促进经济增长,难道不比面子光彩更好?如果希腊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直接投资就好了,何必非要跟奥运会联系起来?”

“在筹办奥运会时,不要想‘震惊世界’。想举办一届过程快乐、轰动世界的奥运会,结束之后必然收获痛苦。但要着眼于举办一届促进城市发展、满足市民需要的奥运会,扎扎实实工作,过程也许痛苦,但结果肯定会‘震惊世界’!”这是巴塞罗那原奥组委秘书长对北京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