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科维奇篮球学院_米兰科维奇
1.400分求军事高手,来帮我回答全部坦克的名称,不管老的型号旧的新的型号都来!!
2.坦克是根据什么起的名字?
T-34简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7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L-11,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才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但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废气排放浓烟滚滚,坦克无法隐蔽。和先前的BT-7一样,T-34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以上的简介还是早期型号,后来的T-34/85:
1942年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力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提上日程。1943年年中,准备了四种不同型号的85mm火炮参加测试,分别是D5-T,S-53, S-50和LB-85。两轮冗长的评测后,S-53测试胜出。但最早的要求是将S-53安装在标准的T-34/76炮塔(座圈直径1420mm)。尝试显然失败了。随之产生了对新炮塔的需要,112厂,183厂都参与设计。新炮塔参考而非抄袭了T-43的炮塔。112厂首先做好了准备,但是紧接着发现要将S-53装入,要做大的修改。在此期间安装D5-T作为临时解决办法。新的型号采用了源于52K M1939 85毫米高射炮的D5-T型85毫米坦克炮,倍径51.5(最早在第112厂生产的装备此种火炮的型号被称为T-34/85 M1943,其实1944年1月才走下生产线),同期S-53炮后来进一步改进,改良了制退机,身管壁更薄,称为ZIS-S-53,倍径54.6(T-34/85 M1944,同样是52K 高炮的衍生型号,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ZIS-S-53的批产时间有说是1944年的3月,有说是夏季,有说是10月),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但仍处于劣势)。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向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 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那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源于流产的T-43,座圈直径1600mm),炮塔空间大增,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从而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由于加大的炮塔,德军常把T-34/85称为“大脑袋T-34”。
对T-34/85进行总装的工厂是位于高尔基的112厂,位于下塔吉尔的183厂,位于鄂木斯克的174厂,投产时间分别是1944年的1月,3月,6月。T-34/85是T-34系列中产量最大者,战后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各型T-34战时产量逾5万,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二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在解放战争、朝鲜、越南、中东等战场参战,甚至在波黑内战之中,仍出现了T-34的身影。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400分求军事高手,来帮我回答全部坦克的名称,不管老的型号旧的新的型号都来!!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IS系列 “斯大林“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冷却系统也被改进,履带连接采用了“车尔亚宾斯克履带”。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坦克是根据什么起的名字?
二战时期比较著名的坦克有:前苏联的T-34、德国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和“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誉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T-34 :hcOceNz
在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前苏联坦克的比重1941年为40%,1944年上升到高达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发动机为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后又发展有多种型号,最重要的是装一门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国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苏联购买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 kd_! S[
KV-1是卫国战争初期和T-34齐名的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单炮塔的KV坦克样车定型,次年2月开始生产。KV原型车(包括多炮塔原型车)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 KS1udH^Zc
KV-1坦克至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636辆。卫国战争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拙,甚至于德国坦克在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坦克无疑是德军士兵的噩梦。战争爆发3天以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开始遭遇这些庞然大物。8月13日,一个加强了100辆坦克的德军步兵团遭遇一队KV-1坦克,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其中几辆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一门150毫米榴弹炮朝着冲过来的KV坦克不断开炮,直到被撞翻,而发射的炮弹无一命中。最后仍然是88高炮前来救驾,迫使苏军坦克后撤。战争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图卡攻击机能够摧毁KV-1坦克。 /Dyig
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43年出现了装备85mm炮的改进型KV坦克——KV85,但与T-34/85相比毫无出色之处,而且性能不及德国的“虎”式,因此苏联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渐让给了斯大林(JS)系列。 OH@gwC
IS系列 “斯大林“ JG&E"j#q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Z [l+{
e@]m@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6 8fnh'I!
F_i"v5#
冷却系统也被改进,履带连接采用了“车尔亚宾斯克履带”。 f="ZplW
OoRg:"9{#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lxbC 7?O
f`K#=_Kq7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O2yD{i#l*#
GMkni'pV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Emzl@
pHye8v4fvi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49sou
:cIPX%S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rU<.1
*-.`Q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lU(9) L;&
53.jx38xS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G(o6/
O*N:.|dUw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坦克的战斗力具体到每辆坦克而言,可分为火力,装甲和机动性,具体到一型坦克,还有战略机动性和可维护性,就每辆坦克而言,当属二战后期的德国中型坦克“豹”式,其70倍75mm的火炮穿甲能力与虎式56倍88mm炮相当,装甲略弱而两种机动性更好;但德国坦克的弱点是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苏式坦克最均衡的应该属T34/T34-85,以后的苏式中型坦克的设计都不脱其窠臼,以广义的战斗力而言。 iFZ.a.NDc
NTSIClm}U
二战帝国3坦克 I8|"h8\
]Bs{9=2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R G~GVf
-j1]H"-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 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c4zGQoeH:
!.J 0qPzKpfw 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 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bDD29
6$l?D^{
主要性能 ;wTc_i
qnqS^K,':
型号: Ausf H Ausf L/M /SyAjZ
-9Ygn_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h iK}&
C0 /G1\
人员: 5 men 5 men oFT1d
4n1 g@A=y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aOQT-C[ O
8VuLL<\|
速度: 公路: 40km/h w,_LC)9
N vTp1kI]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z= ~7g
O@w_"TJP/z
土路: 20km/h 5=}CZYWB
l.Z+.<@
行程: 公路: 165km }lCQ+s!
2=%]Ax"R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q'IMt7}
J,s:CBCGL
土路: 95km e AaS }g 0
OYb:);o,iE
载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ps:E(\
gA3f@7}d
长: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NS;L FeGD
-.L )\
5.56m (w/o the gun) G]mD_J1$
OI3j!L2f
宽: 2.95m 2.95m Y##lFEt
}r;=<mc,O
高: 2.50m 2.50m x|()f 3{.
)5y" T0]
武器: 50mm KwK 38 L/42 V ZtFgN$J
oMOh4NH,x
2 x 7.92mm MG34 {+3g*s/HI
xr7M#n
(1 x MG - hull) {wDe#c{_
`O;4 b#!g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3C
c~OvoTF,
2 x 7.92mm MG34 nV`W0r(f'
_}T )\o
(1 x MG - hull) Cb.M
B7'yc`)H
(1 x MG - coax) ` K0PLxSv
#EB Rc4>,
弹药: 50mm - 99 发 7u5H o`
'#.D`9YI<
7.92mm - 2700 发 50mm - 92 发 XD_!5+\H1
i&DUlmt)f
7.92mm - 3750 发 ?8U]UM6Tu4
Dk8@x8
装甲: 10-37mm 10-57mm BglbQ'6p
% I2JS
产量表 peOoZdJd
AE Elaq.B
型号: 生产日期: 产量: 0[N1SY\lj
,Tk53 "
Ausf A 1937 15 .f>7a;V?}
S;%k?O 7v
Ausf B 1937 15 }qZ^S9
@,]W
Ausf C 1937/38 15 :_,3")-v
E0DquVrz
Ausf D 1938 30 )a `kL,
HnsLYY\
Ausf E 1938/39 96 $'<$:;4b3
eYUq0~3
Ausf F 1939/40 435 q]SH'Wd
E]^n\bE%
Ausf G 1940/41 600 U:[CcN/~3
C^,J 6;'
Ausf H 1940/41 308 -mLu!32I<
&h=f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dhrXK5
ApplWa3
Ausf J (后期) 1941/42 1067 R"\(a
r/HG{XH`
Ausf L 1942 653 cHVu6I?h
AgUjC
Ausf M 1942/43 250 n,_9Eh#WD
q^<;B Y
Ausf N 1942/43 700
tank,根据外型起的名字,TANK是“水箱”的意思,是形容当时坦克的外表,直接音译过来就是“坦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就无敌了。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敌方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制成样车并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可越壕宽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种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开来了;还有一说,是为了保密,总之,“坦克”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版本)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在1918年,法国也研制出了雷诺FT-17坦克,亦在一战中立下战功。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