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维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物专区

文章内容

国家队远征军的政策_远征军归国

tamoadmin 2024-05-28
1.信长之野望14各家独有政策玩法攻略2.中国远征军的txt全集下载地址3.马汉认为海军是什么兵种,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和推动国家的对外政策4.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

1.信长之野望14各家独有政策玩法攻略

2.中国远征军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3.马汉认为海军是什么兵种,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和推动国家的对外政策

4.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5.远征军入缅何以惨败?主要原因不在史迪威,而是英国的傲慢与偏见

国家队远征军的政策_远征军归国

信长之野望创造战国立志传中,各个大名都拥有自己的专属政策,但很多玩家不清楚这些政策的优缺点。下面深空高玩就带来了信长之野望创造战国立志传大名专属政策效果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织田家

火器集中运用

优点,提升在阵所战斗时的效果,编制铁炮备可增加攻击力

缺点,交易中商品变贵,需要实施铁炮队强化

德川家

旗本先手役

优点,常备兵数量增加3成,增加主义为中道的武将的忠诚

缺点,领民兵数量减少1成,需要实施家臣集住

今川家

今川假名目录

优点,常备兵增加2成,主义位中道和保守的武将忠诚上升

缺点,主义为创造的武将忠诚下降

武田家

甲州法度次第

优点,提升武将忠诚度和领民兵数量,编制骑马备可增加攻击力

缺点,往来和娱乐方面的投资效果地下

上杉家

远征军支援

优点,常备兵数量增加10成,超过石高的限制兵舍延长

缺点,领民兵减少3成,需要实施检地刀狩令

羽柴家

人扫令

优点,常备兵数量增加3成,工作效果上升

缺点,支配下国人众最大兵数减少,需要实施检地刀狩令

北条家

五条训诫

优点,领民兵数量增加1成,人口容易增加

缺点,武艺和治安的投资效果底下,需要实施四公六民

真田家

表里军略

优点,常备兵数量增加10成,超过石高的限制兵舍延长

缺点,领民兵减少3成,需要实施检地刀狩令

伊达家

龙骑兵

优点,替换铁炮现在已可以对骑马铁炮进行编制

缺点,若不编制骑马铁炮则攻击力会下降少许

毛利家

伞连判状

优点,商业收入增加5成,南蛮商人来往频繁

缺点,_商人难以来访

本愿寺家

王法为本

优点,编制铁炮备可增加攻击力

缺点,若不编制铁炮备则攻击力会下降

龙造寺家

大名专政

优点,常备兵数量增加3成,武艺和治安上的投资效果上升

缺点,民忠低下时容易发生骚乱

大友家

保护切支丹

优点,人口容易增加,主义为创造的武将忠诚上升

缺点,主义为保守的武将忠诚下降,需要实施南蛮保护

岛津家

乡中教育

优点,对应实施月数增加秋季的收货,民忠低下时不容易发生骚乱

缺点,主义为中道和保守的武将忠诚度下降

长宗我部家

一领具足

优点,增加领民兵5成

缺点,常备兵减少8成,治水,往来,娱乐,信仰投资效果降低

三好家

理世安民

优点,恢复民忠变得容易,提升对拉拢和朝廷的工作效果

缺点,民忠低下时容易发生骚乱

铃木家

配备游击兵

优点,领民兵数量增加1成,编制铁炮备可增加攻击力

缺点,若不编制铁炮备则攻击力会下降

信长之野望创造:战国立志传集成10号(v1.0.8.0)升级档+9个DLCs汉化中文版

信长之野望14各家独有政策玩法攻略

由于二战时,英美在东南亚屡战屡败,在1943年至1944年国民党派出中国第一支现代化远征军去缅甸支援英军,美军向国民党提供支援,可是到1943年底,中国远征军被打败,分成两队,一个回国,一个去印度。去印度的后来接受了英美的培训,成了驻印军,屡战屡胜。

中国远征军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在信长之野望14中各家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政策。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起看看各政策的玩法攻略。

  切支丹保护

  这是一个偏中前期的政策,+5民忠,增加人口,提升创造武将的忠诚,降低保守武将忠诚(九州保守少),后期在能力主义下你不担心牛人的忠诚了,那切支丹保护就变成了提升创造废柴的忠诚(而创造废柴早就是大友家宿将了);兵农分离后人口又有什么意义?需要南蛮保护,不过九州的港多,大友很早就南蛮保护了。

  乡中教育

  铁炮和骑马强化,执行命令经验增加,开发石高和商业限制。其实它好是因为铁炮队强化太贵了?不过大家对岛津的印象好像是随便你爱怎么玩?

  伞连判状

  非常好,用劳力换兵,包括领民兵+10%,国人众+30%,玩毛利三四个城就劳力过剩了,这时候你就需要把这些劳力变成有用的东西。而且还+民忠。

  一领具足

  强是肯定的,但吐槽一下,四国真心穷成狗,大家都做过大名录吧,让你开着2000块的远交近攻去巴结魔王,而且你本身总要跟毛利套套近乎吧,而且目安箱你总要开的吧,所以一领具足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游击兵配备

  好吧其实还是因为铁炮强化太贵了,哦不对,因为铃木乡巴佬是没有资格铁炮队强化的啊。没有铁炮就变弱,还增加10%领民兵,不功不过的政策。

  王法为本

  跟铃木差不多的效果,还+民忠,需要开寺社保护,所以实际上一个月需要3000块了,和尚前期肯定只开得起灌溉整备。但寺社保护和所领安堵本身都是非常强的政策,尤其是在畿内民忠红如狗的环境下。

  火器集中运用

  铁炮继续强化,设营战斗效果强化,其实有点尴尬,因为营是防守的,夹击才是进攻的,而信长明显是进攻的,营是什么基本上没听过。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取引商品变贵。

  人扫令

  常备兵+30%,是创造大名里惟一增兵的独有政策,国人众-20%,工作效果上升。挺强的不过猴子本来就强嘛?

  旗本先手役

  中道武将忠诚上升(这条自动无视),本城常备兵+50%,领民兵-10%,需要家臣集住,所以每个月需要4000块,而且以德川在82年的五个本城来说,其实这个政策并不是他最需要的。话说到了关原剧本,德川雄霸关东一坨支城的时候,他是更想要家臣集住还是寄亲寄子呢?呵呵?

  今川假名目录

  相当强。保守/中道武将忠诚提升,创造武将忠诚提下(今川氏真表示我研究的乐市乐座这么?创造?的英雄事迹被暗荣吃了),支城常备兵+30%,没有减兵效果,民忠+10。因为我玩过一把51今川体验一下绞杀魔王的快感,武将素质好,支城多,这政策简直逆天,家臣集住肯定是不开的,因为兵反而少了。

  直到发展到20多本城的时候,家臣集住才带来正面的效果,就是因为这个独有政策太牛逼了。

  表里军略

  这里也有设营战斗效果上升,就比信长那个稍微靠谱一点因为真田家喜欢防守?外交效果上升收入减少,这给玩家非常实用,至于电脑肯定不需要,因为被坑过的玩家都懂,电脑之间的停战都是瞬间的啊

  五箇条的训令

  加兵加人口,缺点只是影响兵舍开发,相当不错,不过需要四公六民,所以也是价值4000块的政策。有这个政策可以不用开指出检地来增兵了,或者说它能抵消指出检地的民忠如果你有钱的话。

  龙骑兵配备

  好没意思的政策,说好的伊达幕府条目呢?

  甲州法度次第

  全体忠诚提升,变相的骑兵强化,不过影响商业开发其实挺伤的,因为商业最能涨人口?

  远征军支援

  专门放最后讲因为看到有人说这政策最弱,劳力-20%,无视道路水平的行军能力,烧讨效率翻倍,首先我不吹它是最强(暂时我可能认为今川最强),但它真的弱吗?你有没想过上杉的大名录为什么这么奇葩,让你东边去一下西边去一下,这打打那打打,全是孤军深入的英雄戏码(岛津表示来吃我一记钓野伏?)。

  这政策就是为穷兵(强调穷字)黩武的军神和猛将家臣团设计的。烧讨的本质就是用民忠换取时间和粮食,所以它跟浇灌整备一样都是一个产粮的农业技能。你为什么觉得远征军不强,因为你爱民如子舍不得烧他们,你习惯于家有余粮才打仗,其实上杉的粮食就在敌人的城里看你会不会去拿。

  即使家中余粮比别人少,以上杉武将的素质也能坚持战斗许久,只要你烧。再来说这个无视道路水平,这更是为走甲信山路打老虎量身定做的

  说到甲信山路,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夹击很重要,而且需要让最强的武将优先碰上对方,然后才是弱将碰上对方形成夹击,而几支部队可能走在不同状况的道路上,不好掌握速度,需要让他们来回跳舞,而无视道路水平就表示他们走路的速度是一样的,掌握夹击时机简直太容易了。所以综合起来远征军就是产粮+战斗兼顾的技能,所以它不+民忠。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后期道路普遍平整,大兵团互K,甚至围城也是瞬秒的情况下,远征军就不能闪耀了,正如历史上的上杉终于被拥有创造光环的魔王、猴子、独眼龙轮番骚扰,终于沉沦成为米泽30万石的室内同志剧?但它前期强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玩家手中。

马汉认为海军是什么兵种,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和推动国家的对外政策

中国远征军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远征军 第一章中国战区(7)

亚洲俗有水城之称的曼谷,泰国的首都。

广播电台、报纸纷纷宣扬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南进政策,是拯救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民族,号召泰国人行动起来,融入到大和民族的大家庭里。几个日本株式会社想方设法地花钱顾一些地痞流氓、阿猫阿狗的,满大街张贴标语,还组织了几起稀稀拉拉有几百人参加的示威游行,过大街穿小巷,折腾了好几天,吓得曼谷的欧美侨民大门都不敢出。

也许是信奉小乘佛教的缘故,也许是对原殖民占领者法国人不感冒,反正日军是兵不血刃地进入泰国,一路上仅仅是有几个地方发生零零星星的枪战。日军第15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泰国首都曼谷,两国政府城下握手缔盟,泰国随即向英美宣战并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快速组建了两个泰国师护城防疆。

曼谷很庆幸,没有遭到吉隆坡、雅加达、新加坡经历的恶运,让日军的飞机炸得暗无天日,到处破墙碎瓦,孤魂野鬼。水路纵横的城市依旧活着,商店开业,饭馆人满,大街……

请采纳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马汉认为海军是国际性军种,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和推动国家的对外政策。

这是大学军事理论课的一道试题。

马汉将海军看成海上作战的野战军,是进攻的主力,因发挥其机动性强的优势,而不是附属于岸防部门。并指出海军舰队在海上积极作战行动是最好的支援岸防作战的方法。

马汉提出了海权论,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扩展资料:

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拿破仑几次企图渡过海峡征英皆告失败後,于一七九八年征埃时,其海军在尼罗河口海战时遭英国纳尔逊将军所率领的舰队重创,地中海制海权尽失,本国与埃及远征军的交通线被切断而告失败。

一八_一年,拿破仑为了削弱英国的商业,号召各国“武装中立”,俄国、丹麦、瑞典及普鲁士皆参加,一致反对在波罗的海行使交战国权利。

英国必须仰赖波罗的海各国输入橡木、绳索和帆布,所以无法容忍上述诸国参加武装中立,乃派遣波罗的海舰队,以武力来打破拿破仑的武装中立政策。在哥本哈根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舰队取得进出波罗的海的自由後并进入芬兰湾,打破武装中立的政策。

一八_五年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国舰队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建立英国海军的无敌霸权。

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控制海洋。

拥有广大又富饶的海外殖民地及优良海港,有利于舰队补给、维修,对延伸海军战斗能力有很大助益。马氏认为海权必须能确保自己的交通线安全,并同时能切断敌人的交通线。交通线愈长,则海权所能赐予的利益也就愈大。

而交通线的建立,就依赖线上的各个海外基地与海港了。英国在十八世纪在地中海南岸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因此方能封锁法国海岸,拥有地中海制海权;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其目的即欲切断英国经地中海到印度之交通线。

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西兰岛控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航道咽喉;直布罗陀海峡紧扼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通;苏伊士运河为地中海与印度洋的海运衢道,若能掌握这些战略要地,就可发挥以海制陆的优势。

百度百科-海权论

远征军入缅何以惨败?主要原因不在史迪威,而是英国的傲慢与偏见

一、蒋介石错误判断日本的企图,以为日本只是为了占东三省。蒋介石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所以不急于抵抗。

二、蒋介石以为可以依靠国联,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三、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还能足以战胜日本。战我双方军事上和财政上的差距都太大。一旦开战,中国军队的损失太大。当时就算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中央军的装备也是相当落后的。中央军一个排的人只有一条毛巾。从后来几次大的会战上中日双方投处的兵力和最后的战斗结果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军队做战能力之差。国民党军队并不是现在电视上演得那么装备精良,甚至到后来排远征军去缅甸时,中央军还是粗布军装,衣服上没个补丁的已经算很好的了。关于这方面一部叫《中国远征军》的记录片上有介绍。

1942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极为严峻的一年。轴心国的进攻咄咄逼人,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均承受着巨大压力,战争危机仍在不断加深。

刚刚建立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不仅面临全球战争形势吃紧和联盟体系内在缺陷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且也深受中、美两国对既定政策和军事合作关系所持的不同立场和见解的影响,中美关系中潜在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成立了中国战区,但中国并未在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派驻代表,美、英两国也没有具体讨论过中国大陆的战略指挥和部署问题,盟国也没有地面部队在中国作战。中国基本上仍是独立作战。中国和盟国进行军事合作的主要舞台是缅甸战场。

缅甸战役是中美(也包括中英)结盟后开展的首次军事行动,也是初生的中美同盟经受的第一场考验,贯穿其中的复杂关系及其结果是战时盟国在亚洲关系的一个缩影。

珍珠港事变后,日军挟珍珠港奇袭成功的余威,从印度洋到西南太平洋一线全面出击,英国的防线频频告急。

1942年1月中旬,日军主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打响了第一次缅甸战役。

日军进攻缅甸旨在切断从仰光到昆明的运输线,从军事上夺取缅甸这样一个从东南亚到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防线的西南战略要冲,从政治上迫使重庆政府屈服,并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使英国在远东的防线彻底崩溃。

日军一路所向披靡。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并继续北犯,企图夺取缅甸全境。

美国对缅甸防御的思考更多地出于对华政策的考虑。在罗斯福看来,保住缅甸是体现美国对华政策政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罗斯福认为,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那种把亚洲人视为劣等民族的做法,而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东西方今后发生根本裂隙”的最好办法。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从军事角度考虑,认为要支持中国抗战,必须守住缅甸,保持援华通道畅通,但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现状而战。

但是美国对缅甸作战既没有总的战略计划,也没有为缅甸派出地面部队,只有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100架p40老式战斗机和100多名志愿队员参加了战斗。

鉴于有关缅甸战役的各种决定都需要在英、中、美三方之间取得一致,还必须考虑澳大利亚的态度和反应,因此美国对缅甸战役的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前线杀敌,而是体现在负责军火供给和协调各种关系上。

预见到仰光可能失守,作为对策,美国军方提议启动两项重大工程,即开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

在1月30日日军攻占毛淡棉、仰光难保之时,罗斯福为了鼓舞中国士气,维持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一条陆上补给线的计划,并责令哈里曼与当时常驻美国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具体商谈。

宋子文更倾向于开辟空中航线。这条航线是从印度东北阿萨姆邦地势最高的萨地亚到中国昆明,全程七百英里,他估计用100架DC-3型运输机每月可以将12000吨租借物资运到中国。租借物资可在加尔各答登陆,然后经铁路北运至阿萨姆邦。哈里曼表示赞成宋子文的建议,只是对该航线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所产生的困难有点担心,但总统保证任何纯后勤问题都能迅速“解决”。

2月初,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向总统建议,鉴于缅甸的主要港口仰光危在旦夕,有必要新辟一条从印度进入中国的空运航线。罗斯福便不失时机地予以推动,并于2月9日向蒋介石保证,“我们正在加大经非洲和印度到达中国的飞机渡运航线,无论仰光是否失陷,经过印度到中国的航线都将保持畅通”。

国民政府对于开辟中印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的要求最为迫切。

1942年2月9日到21日,蒋介石夫妇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访问印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中、英两国在共同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并争取英印当局对于开辟中印陆空交通线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与英印当局于同年4月达成协议:

在中、美、英三国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5月,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云南昆明的空中战略运输线——“驼峰”航空线正式开通,从而实施了世界航空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行动。

开辟陆上通道中印公路的计划也很快启动。早在日军打进缅甸境内之前,中国就预见到下缅地区有可能丢失,故1942年1月1日中国便提出用租借物资修筑一条公路的请求。

该公路预计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起,穿过缅甸北部的崇山峻岭、森林河流,同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城镇龙陵连接起来。它要经过一条车辆从未走过的路线,是一项比开辟空中航线更为艰难的工程。

尽管美国工程专家估计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建成该公路,但作战计划处把它列为“紧急军事需要”。 因此,在史迪威到达中国或缅甸之前,这条后来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修建计划已经得到有关各方的赞同。但是这条道路能否开通最终要取决于缅甸战事的进展。

在日军大军压境之际,盟国在缅甸防卫问题上却陷入矛盾和纷争之中,首先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问题。

英国出于轻敌思想、低估中国军队战斗力,特别是防范中国对亚洲民族主义影响的心理,对中国出兵要求推三阻四。1942年1月19日当日军攻占缅泰边境的土瓦时,虽然迫于战争形势,韦维尔于19日和21日分别答应中国第六军第九十三师和第四十九师入缅增援,但是对于驻扎在中缅边境的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其余部分仍不肯放行。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没有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难题足以阻止中国军队参加缅甸防御,罗斯福亲自出面干预,他直接和丘吉尔进行磋商。 当时英国防线处处告急,丘吉尔对罗斯福的干预立即作出反应,敦促韦维尔允准中国主力入缅参战,韦维尔勉强同意,中国遂于2月3日下令第六军的其余三个师和第五军入缅。

如何协调盟军,特别是英、中在缅甸盟军指挥权问题上的矛盾,也是这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美方考虑到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穿越缅甸,曾建议将缅甸置于中国战区范围之内,马歇尔所拟方案中缅甸西北部是在中国战区范围之内的,但是韦维尔希望把缅甸防务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从印度防区的角度能更好地处理缅甸问题。

最后经过折中,将缅甸划在了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而不是他的印度防区,旨在强调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但是日军的神速推进使阿卡迪亚会议建立的英美联合指挥系统受到挑战,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司令部于2月25日解散。

3月8日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进行战区调整,将战略责任一分为三:

根据这一调整,韦维尔现在是印度防区总司令,缅甸便根据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授权划归韦维尔的印度防区。

史迪威的军队在印度或者缅甸的军事行动都在韦维尔的统帅之下,此后不久亚历山大接替韦维尔任缅甸指挥官。

这种责任划分在缅甸问题上埋下了麻烦的种子。

首先,上述安排包括蒋介石将在联合参谋长会议指导下实施地方性战术行动这一点并未征求蒋介石的意见,特别是让英国统帅指挥缅甸战事的安排,令蒋介石非常愤怒。

这不仅是对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作为大国地位的漠视,而且也不合情理。当时中国在缅甸参战兵力远远超过英军的数量,结果形成中国出兵,归英国统帅的局面。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来指挥中国军队,主张由史迪威来指挥缅甸战事。

3月9日蒋介石致电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转达罗斯福总统,鉴于英军在缅甸只有两个师,而中国有超过英军四倍以上的兵力,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来指挥在缅甸的盟军,希望罗斯福就此事直接与英国政府协商,后又提议将缅北划入中国战区。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史迪威与新任缅甸指挥官亚历山大的权限划分问题。

史迪威使华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指挥缅甸作战,但是英国人却不乐意看到史迪威出现在缅甸,亚历山大希望能指挥中国军队,而且在他看来,史迪威既没有参谋部,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

丘吉尔补充说,英国人为中国军队准备了供给设施,并建立了师级层次的联络系统。亚历山大向总统提出建议,史迪威必须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之下。

对于中、英在缅甸指挥权问题的争论,美国的立场是坚持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决定,同时尽力协调中英矛盾。对于蒋介石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指挥缅甸战事的请求,罗斯福以此事极端敏感,但是相信史迪威会妥善处理为由予以婉拒。

至于英方要求史迪威在其节制之下的请求,罗斯福和马歇尔也予以应允,并向丘吉尔承诺,史迪威将在指挥权问题上与亚历山大配合,直到蒋介石同意。

与此同时,史迪威也积极致力于解决中英缅战指挥权之争,尽力说服英国人在装备中国军队的问题上尽量让蒋介石满意以换取他的合作。

在史迪威的努力下,英军答应解决供给问题。至于指挥权问题,暂时以史迪威和亚历山大达成密切合作的协议加以解决。 3月27日亚历山大访问重庆会晤蒋介石,中国终于同意将指挥缅甸作战的最高指挥权暂时交给亚历山大。

理顺在华各种关系、有效指挥入缅中国军队作战也是此一时期美国实施对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迪威到中国后面临的局面与他的预想很不一样。 因为各种原因,美国驻华军事使团并没有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的参谋机构供他接管,于是史迪威利用驻华军事使团的成员,加上自己带来的一干人马组成了一个司令部,于3月4日在重庆成立。

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第一次会晤于6日在重庆举行。

史迪威最急于了解的是蒋介石准备授予他的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限及蒋介石的战略计划。

虽然史迪威很快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和指挥入缅军队(第五军和第六军)的任命,蒋介石还对史迪威说,他已令其将士只听史迪威的指挥。

但是根据有的美国学者的说法,蒋介石关于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几经变动,一开始“给了史迪威,又收回来,然后又给了他”。

关于缅甸防卫问题,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更大。

在史迪威看来,缅甸作战不仅是为实现保住缅甸,保住中国对外通道畅通这一重要军事目标,而且是为保住中国抗战的信心。

史迪威的计划是,如果仰光失守(在他制订计划的那一天,即3月7日,日军进攻了仰光),他打算利用中国军队和英军一道发动强大反攻,夺回仰光。如果反攻不成,盟军就退守曼德勒以东的高地,对向北进犯的日军侧翼构成威胁,并控制上缅地区。

10日,在史迪威与蒋介石的谈话中,史迪威说,缅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超过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因为英国守缅甸只为防守印度,但中国如失缅甸,就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交通线。

蒋介石则认为,中国第五军、第六军“入缅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现在仰光失守,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

他担心敌军可能乘中国入缅之机,由越南袭击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故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实为应有之考虑”。

如果说有留驻缅甸之必要,则是收复仰光,而这又非中国军队力所能及。而且蒋介石一再强调,第五军、第六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只能胜不能败。

可见,史迪威是一心想守住缅甸,保住一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蒋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后已经无心再战,希望保住精锐部队,回防本土。

由于盟国在保卫缅甸问题上纷争不断,在缅北保卫战中,盟军在指挥和战术配合方面举步维艰。 3月11日,史迪威入缅指挥作战。其间史迪威与蒋介石争议不断,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互相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3月开始的缅甸保卫战几乎是灾难性的。组织散漫、充满失败主义情绪的英国部队以及指挥失灵的中国军队,根本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抱有明确目标的日军的对手。

这是缅甸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显示了史迪威一贯认为的中国军队只要有坚强刚毅的领导就能有不俗表现的良好素质。

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了不少 汽车 、迫击炮、野战炮和高射炮,伤亡人数达20%,但是他们的英勇作战不仅拯救了缅军第一师,而且也拯救了其东面的印度十七师。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是由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出色表现。根据4月份的统计数据,美国志愿航空队与敌机鏖战于缅甸上空,击毁日机33架,另外可能还有10架日机也被击毁,美国志愿航空队仅损失飞机1架,9架遭到炮火袭击,1名飞行员受伤。

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挽回整个战场的颓势。

4月29日,东路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公路,并于5月8日攻陷该地,同时西路日军攻入缅印北部边境。

中国军队冒着滂沱大雨,穿越深山密林,突破日军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一部分退回云南省,一部分由史迪威率领撤往印度。

缅甸战役的失败对1942年的中美关系影响至大,它不仅使史蒋之间相互积怨,使蒋介石对缅甸反攻、对史迪威的指挥和与英国人的合作充满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它突显了“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紧迫性与高难度,中美在如何扭转危局问题上的争论不断发酵、升级,终于酿成中美关系中的第一次危机。

缅甸失守后,中国不仅同外部联络的陆海路交通被切断,而且面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西南的军事威胁。在陪都重庆,素来支撑国民党坚持抵抗的信念似乎发生了动摇。

宋美龄在5月23日写信给租借物资管理局局长居里说,中国的士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过”,委员长也“第一次”感到悲观。

5月27日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指出,缅甸路失陷后,日本紧接着扩大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防御区的进攻,形势危急,而联合国家在太平洋上和亚洲大陆不断遭受挫折的现实,以及缺乏反攻决心的局面令人沮丧,中国抗战已经进入了他从未经历过的决定性阶段。

马格鲁德甚至认为,日军可能在云南发动进攻,并占领昆明,从而引起重庆政府的全面动摇,因此建议考虑作好撤离驻华美国军事人员的准备。

对于中国的现状,5月8日,高斯大使给国务卿赫尔连发两封电报,分析了缅甸失守和目前不利的军事形势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高斯认为美国应冷静应对。

在他看来,日军不会马上对昆明发动重大攻势;蒋介石会继续抵抗;没有人能搞垮蒋介石,来同日本人媾和;蒋介石仍是盟国最终打败日本人的依托力量。

因此,美国必须在华稳住阵脚,“只要重庆政府继续存在并继续执行抗日政策,就不能作出任何引起中国人缺乏信心的举措”。赫尔和马歇尔同意高斯的判断。

5月9日,马歇尔向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发布指示,命令所有驻华美国军官务必“继续对中国的前途持沉着和乐观态度”,无论是在制订计划时还是在谈话时,都不得让人觉得美国认为“局势已毫无希望”,人员的行踪也必须严加限制,避免可能被人误认为美国人要撤退。

由此可见,缅甸失守后,维持中国继续抗战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

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之下所能设想的亚洲战略就是支持中国继续同日本作战,以便最大限度地牵制日军,并为最后反攻提供空袭日军海上航线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

而由于缅甸失守,能够把人员、武器、供给物资运入中国的一切可用的陆海通道均被截断,中国能够从外部获得任何援助的唯一途径就是“驼峰”空运。这条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输线。

空运在7000多公尺的高空进行,气候条件恶劣(热带的雨季和世界屋脊的冰雪),飞机还可能遭到日军的攻击,加之可以提供的运输机有限,开始时每月空运物资不过几十吨,对于如此广大的中国战场真是杯水车薪。

罗斯福极为担心中国退出战争,一直坚持给蒋介石打气。

5月5日他要求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将军“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途径”,因为“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使航线保持畅通”。

针对中国战场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这种困难局面,美国陆军部作战司于5月26日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题为《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重要文件。

作战司分析了中国战场的形势,认为空运并不能给中国提供足够的供给,“重新开始经仰光向中国运送军火是极端重要的”,“如不采取措施重新打开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没有意义”,“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便难以实现。

马歇尔建议由史迪威来负责缅甸反攻行动,这得到总统的认可。

史迪威首先考虑的是由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来解中国之围。

他在5月25日发给陆军部的电报中重提当初的要求,希望派遣一到两个美国师用于对南中国海的盟国军事行动。如果美国的战斗部队被派到印度,他打算把这些美国部队补充到那些得到重新训练和装备的参加过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中,借助这支军队夺回缅甸,将日本人从泰国驱逐出去,然后从中国攻入河内——海南——广东的三角地带。

但在先欧后亚战略下,马歇尔一心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根本无意把任何兵力抽调到亚洲战场,所以马歇尔只答应第十航空队重新划归史迪威指挥。

训练、装备、改革中国军队是史迪威用于解除中国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史迪威看来,中国现有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事实上已经无可救药,只有依靠一批在“新军”中重新加以整训、装备和指挥的中国士兵,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史迪威计划组建两支新军。一支在印度建立,由他率领从缅甸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余部组成,并招募新兵加以补充。 另一支规模较大的30个师的兵团将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调集。这两个兵团将在美国人的指导下由中国军官自己指挥,它们在重新训练和装备后将出师缅甸,在英军协助下重新开辟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

根据上述设想,史迪威于5月26日提出了一个改造中国军队的方案,其要点为:

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行,势必完全打乱国民党军队长期形成的派系,不但会遭到这些派系的拼死抵抗,而且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蒋介石的政权基础。蒋介石对此反应冷淡是可想而知的。

宋美龄在浏览了史迪威的报告后所作出的评价是这并没有超出以前德国顾问所提出的建议,并在20天后的一次会晤时说道,史迪威建议的激进的改革方案是行不通的,“如果头被砍了,其它什么都没有了”。

随后从5月26日到8月1日,史迪威也提过不少类似计划,多达13个备忘录,其中10个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但是为了安抚美方,蒋介石同意在印度训练一支小规模的中国武装部队。

(正文完)